冒险者陈文晖

2021.02.04

他曾是联想集团全球副总裁,在产品领域有着近20年积累,作为一个带着“光环”的创业者,杀入无人机领域,决心做出足够牛的好产品。但很快,重大战略调整和资金断流的挑战接踵而来。至暗时刻,如何坚持初心,“流血奔跑”?从在生死线挣扎到备受市场认可,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让员工发自内心热爱的科技公司是怎样管理的?与大家分享飞马机器人CEO陈文晖的创业故事。

飞马机器人CEO陈文晖

冒险者往往是慎重的,在权衡了所有可能后,认定“不冒险”是最大的风险。陈文晖,就是这样一个“冒险者”。

带着“光环”的创业者

创办飞马机器人时,陈文晖已经在产品领域摸爬滚打了近20年,他曾经担任联想集团全球副总裁,负责过IBM台式机业务的并购整合,打造过不止一款红极一时的“爆款”产品。陈文晖的创业,一开始就带着闪闪发亮的光环,吸引了很多愿意在他身上下注的“天使”。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凭借自己多年的积累,想打造一个足够牛的“好产品”。如何定义这个“牛”?在陈文晖看来,一定要有挑战性,“只为赚点钱似乎理想不够大”。看了几个方向,他选定了无人机这个有足够技术壁垒和市场空间的“蓝海”,并联合联想的老同事、产品专家杨万丽,老朋友、无人机技术专家朱骅一起共创未来。

飞马机器人创始团队,左起为朱骅、杨万丽、陈文晖

杨万丽在听到创业方向是无人机以后有些惊讶,无人机是什么?和陈文晖聊完,有着浓厚研发情节的杨万丽找到了久违的兴奋感,“这是一个需要从头开始的行业,可以施展的空间和自由度非常大”。凭借多年做研发养成的眼光,她在仔细研究后回复陈文晖,“我觉得可以做”。

2015年2月,6300万天使轮投资到位,同年3月,飞马机器人注册成立。从名字也能看出这个团队的“野心”,在他们看来,无人机就是空中机器人,而机器人技术将是影响人类未来几十年生活最主要的技术。

“投研发、投研发、投研发”

有着多年业务经验的陈文晖,喜欢将一个好产品的成形比作植物的生长,在成熟之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投入,经历萌芽、破土、数次修整,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2015年中国的无人机产业链刚刚破土,需要大量的自主研发去培育。因此,“投研发”是飞马成立之初就定下来的战略,第一年公司就将一半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面,加上日常运营的费用,2016年年中公司的现金流已经捉襟见肘,但陈文晖丝毫没有缩减研发投入的意思。

这种“高举高打”的风格让很多投资人和同行都颇难理解:活下来都成问题的时候,有必要这么“认死理”吗?这样的质疑也导致公司在A轮融资时遇到困难。据陈文晖回忆,和顺风顺水的天使轮相比,公司的A轮融资比自己想象中艰难得多。

2016年6月,公海7108优惠大厅领投飞马机器人A轮融资。陈文晖回想起来还十分感慨:“当时我们什么业绩都还没有做出来,如果没有7108公海官网的投资,这个公司一年半花了六千万,就消失了。”

流血狂奔,没有苟活可言

关于产品开发,陈文晖总结过一个“一二三”法则,即:开发一个技术先进、逻辑复杂的产品,需要一支一百人的团队,每年两千万除人力之外的研发投入,至少要做到三代才有可能获得客户认可。这既是过去近二十年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方向的选择之“道”。

2015年,消费无人机开始大热,资本市场、公众,甚至是内部团队,对消费无人机都抱有厚望。2016年底飞马的第一款消费无人机J.ME刚刚上市不久,虽然反响不及预期,但大家觉得下结论为时尚早。此时,陈文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同时做消费无人机和工业无人机两条线的战略不改变、持续高研发投入的战略也不改变,对于刚刚缓过劲儿的飞马来说,很快又将会面临“死路一条”。

陈文晖和团队不止一次讨论,甚至争论,2017年2月,飞马“壮士断腕”,停止消费级无人机的研发,把力量转向行业无人机。“在大方向的选择上,你总会走到十字路口,一条路是为当期的活命,只顾明天和下个月的饭票;还有一条路是坚持理想,比如要做一个好产品就要花很多钱。要不玉石俱焚,要不未来灿烂,没有在中间苟活的一条路,所谓活在当下是不存在的。”

2017年,公司全年亏损4000万,研发投入5000万。2018年,陈文晖开始出去跟银行接洽,“多少钱我都要,做个人信贷成老赖也没问题呀”。伴随资金压力而来的是各种尖锐的质疑:“公司还没赚钱,就这么花钱,这样下去只会走向深渊!”

“这种时刻必须要有信念。持续投入研发这个战略,谁都懂谁都能定,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执行到底。一碰到困难就拐弯,谈什么初心;不拐弯,公司可能会死。这时候就看你的执念有多深。”在数不清的辗转反侧和自我怀疑之后,陈文晖终于想通了,“在无人机行业,用我们这种方式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成功路径。”

在陈文晖陷入个人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时,公司的工业无人机产品正在悄然生长、成熟,黑夜愈深,黎明愈近。

“爆款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策略”

2017年年底,飞马最早的固定翼产品线F系列实现了不错的营收,在测绘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并且在南极科考等诸多重大项目中表现出色,名声鹊起;同时,旋翼产品线D系列的新品发布也让行业倍感意外与惊喜;2019年,垂直起降固定翼V系列一经面市就倍受欢迎。

从飞行产品本体到搭配的载荷模块再到对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配套软件应用,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飞马快速迭代,为用户提供最优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经过五年多的深耕,飞马建立起“高端专业+最好用、迭代最快的配套软件”的扎实行业形象,特别是在测绘领域建立了极佳的口碑。

飞马2020年开始出现 “爆款”产品,被问及原因时,陈文晖反问:谁能定义什么叫“爆款”?在他的逻辑里,做出一个受用户欢迎的好产品,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善用科技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二,做好竞争态势的分析和把握;第三,将有限的研发资源和客户需求匹配起来。

“知道了这三个原则就能复制爆款吗?对不起,世界上没有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机会。谁都无法预知机会爆发的准确时点,我只能保证自己在机会爆发的时候,排在第几去抓住它。当你用这种思路去想问题的时候,根本不觉得有任何捷径可言。”

“爆款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策略,‘爆’了是因为前面有足够的积累”。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飞马无人机在一季度之后迅速反弹,全年实现营业额大幅增长,公司扭亏为盈,现金流充裕,在测绘领域表现尤为优异。对此,陈文晖并不感到意外:“很多人做产品,做了一代就不做了,我们要做三代,这还只是硬件部分,软件平均两周升级一次。飞行够不够安全,能不能满足精度,软件和各个硬件之间的配合会不会出现bug……用户需求不断涌入我们的开发中,一年、三年、五年积累下来,你能想象那个隐形的门槛有多高吗?如果测绘行业有什么机会的话,按理说应该砸到我们的头上。”

“我凭什么拥有更大的审批权?”

走出至暗时刻的陈文晖,迎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和之前相比,很多事情悟透了,“把规律摸到了,按照规律去做事,就一定可以。过程可能比较痛苦一点,时间长一点,所以要坚持。”这种对“规律”的思考和坚持,不仅体现在业务判断上,也体现在识人用人上。选对人,信任、授权、容错,最后享受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带来的喜悦。

在接受采访的一个下午里,陈文晖没有看过手机,办公室的门也没有人敲过。对于一个飞速成长的创业企业CEO,这种情况并不算常见。陈文晖将这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一种成绩:“不信你可以观察我几天,一直是这个状态”。

这种“轻松”的背后,是陈文晖的选人标准和充分授权的管理风格。“我挑人就看两点,责任心和学习能力,这是信任的基础,剩下的就是培养。这种培养要花很多钱,用很多措施,但是如果你因为怕出错,不敢撒手,企业永远无法真正发展起来。无论是定战略还是选人,其实路都可以看成两条,一条是饮鸩止渴,活在当下,一条路是凤凰涅盘,胜在远方。”

张世杰是一位很年轻的员工,飞马机器人成立时任销售总监的他25岁,如今已经成为管理超100人销售团队的副总裁。关于信任与授权,陈文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财务找我,说从内控的角度,咱们得定个红线,红线以下张世杰签字,红线以上你来签字。我就问他:凭什么我能比张世杰签更大的字?财务也愣了。我继续问:客户是他接待的,整个销售盘子他在看,为什么不能他定,非要到我这儿定一下呢?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一百万以上的单子邮件抄送我一下,不用让我签字。”

陈文晖说,自己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阅读邮件,“几乎所有团队的邮件都会抄送我,我觉得这个事够关键,我通过邮件往来观察公司的运转,如果我觉得工作思路出了问题,那我不仅会回邮件说明我的看法,还会跟当事人打电话,把这个事说清楚,这是培训员工和团队的一种方式。按理来说,这跨越了CEO的管理界限,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员工的一些困惑,或者帮助他们了解公司的文化。”

陈文晖的成就感不仅来自于打造好的产品,也来自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得长远。创业第二年开始,公司就着手做第一期期权,到今年为止已经做了四期。“要替员工把这些想好,否则等公司上市了,大家会很失落,别让自己留下遗憾。”

随着利好政策的持续出台,中国的工业无人机行业迎来蓬勃发展。谈及未来的目标,陈文晖笑了,“我最不会画饼,做十说八已经写进了我的DNA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和努力,机会来的时候,我们会是排在第一个抓住它的人。”

深圳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由IT、无人机领域高管及资深专家联合创办。公司在北京、深圳均设有研发中心,拥有100多人的研发团队,近10年的无人机行业技术积累及市场经验,结合IT领域产品设计、工业化制造经验,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便捷易用的超小型无人机系统。公海7108优惠大厅于2016年、2020年两次投资公司。

XML 地图